English

建筑类图书悄然“变脸”

2001-02-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推行以及我国居民住房需求的增长,作为三大科技板块之一的建筑图书,已成为书业的“绩优股”。建筑图书市场跟建筑业发展密切相关,中国建筑呈上升趋势,建筑图书出版便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目前全国有200多家出版社涉及建筑业图书,包括文艺类、摄影类、科技类出版社。

装饰装修类占据销售主导,文化内涵日趋丰富。安装图册、装饰图册、室内设计资料集等仍是建筑图书销售的主流,但其需求结构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热点,市政、园林景见、古建筑修缮、新材料、新工等类图书市场缺口较大,销售行情看涨,而建筑图书的文化含量也日趋丰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总编辑朱象清说,2000年全国装饰装修业产值达2千多亿,从业人员600万人,百姓对装饰装修投资大了,装饰装修类图书因此销量很大,指导家庭装修类的图书的需求量也会增大。

天津大学出版社的建筑类图书占出版社图书的1/3。总编陈家修说,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涉及建筑图书,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才不会被淘汰。目前建筑文化的图书市场上比较少,层次高。天津大学出版社在出版的建筑设计类图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建筑文化图书的出版,如去年出版的《都市村庄》(销量6000册),今年将继续推出《都市生活》等,形成“都市系列”,在引进时也注重以建筑表现艺术的图书。中国建筑学会的顾孟潮先生认为:建筑类图书的范围一直在扩大,对提高整个国家的建筑文化水平和建筑科技水平有很大促进。

国内原创不足 引进版蔚然成风

这一点在建筑学和作品类图书尤为明显,建工版的《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1—10)、《世界建筑史丛书》和江西科技版的《世界建筑空间设计》可谓代表,前者一套定价高达2600元,销售势头一直不错。

去年国务院作为战略决策提出来小城镇建筑,建筑规划、建设、管理出版成为出版热点。加强城市建筑越来越重要,引进国外景观设计也是重要一点。今后可能重视引进一些国外建筑、景观设计。现在国内建筑设计跟国际相比有很大差距,这几年介绍国外设计作品出版得也比较多,“十五”规划期间仅建工出版社就每年引进一百种国外设计作品。建工版的《当代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丛书》(1-5)、《景观建筑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是这类图书的佼佼者,在2000年都有良好市场表现。

这几年各出版社不断地引进图书,对国内建筑界和读者来说都是借鉴的捷径,也是出版社比较快地实现双效益的途径。顾孟潮先生认为引进建筑图书市场缺乏选择和提高,存在很多问题:定价高的多、价廉物美的少;专业性强的多,可读性强的少,建筑画册多。市场利益驱动下的“热”,应该调整;大部头的教科书多,深入浅出、普及性的少;原封不动翻译的多,结合国情的少;重复选题、低水平的出版物多,选题精当高水平的少。表现上看,建筑类图书品种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只是形式上的“热”,内容上没有真正地热起来。

教材、标准稳中有升 传统热点仍然风光

建筑图书拥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这就需要常销的拳头产品。中国计划出版社因其主管单位为国家计委占尽优势,获得部分建筑行业标准、规范、定额等的出版权,其销售码洋直线上升,该社今年出版的《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定价518元,发行量高达3万册。中国计划出版社社长徐萍说,基础教材和培训教材类建筑图书适用范围广,需求量大。今年他们从日本引进了平面教材如《基础造型系列教材》等,包括光的构成、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同样是应对基础教材的需求。

高等院校专业的设置为出版社提供了出版契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了环境艺术专业,天津大学出版社立即着手围绕这个专业出版配套教材。这套书不仅可以作为教材,它包含的《室内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概论》、《环境设计学》等书也可以作为建筑图书的外延扩展,供更多的读者选择。此外,成人考试用书如《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复习指导》等,由于定向明确,都还比较畅销。

关注质量的建筑图书仍然独树一帜。关于质量验收的标准和测试,是政府和百姓共同关注的,也将是出版重点。国务院颁布了跟建筑法配套的法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将由建工出版社出版。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有所增加,图书出版将围绕提高工程质量开发系列图书,除日常的标准规范外,建设部重新编排规范了一套强制性条文,来强化工程质量和管理标准。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标准规范实用大全》包括280个标准,收集了国家配合建筑部强制条文的执行及辅导教材;《工程质量管理指南》、《提高建筑安装工程光感质量施工提示及实录精选》等,都销售看好。

在大众与主流的夹缝中生存

这几年专业社以外的出版社如作家出版社等,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城市季风》,对普及建筑文化,加深城市化建设起了很好的作用;《贝聿铭传》的出版也形成一股热潮。以前建工出版社从专业技术角度上出版过此书,反而不如非专业出版社得到的反响大。再比如国家大剧院的兴建引起很多争议,甚至带动了设计者安得鲁作品集的出版热。

出版社见缝插针地寻找图书市场的空白。建工出版社去年出版《建筑百家言》,包括书信集、评论集、轶事,兼顾建筑界内外的读者。顾孟潮认为,信息时代既需要专业人才,更需要“通才”。建筑类图书既要细分,也要跨界。此外,建筑科普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积木”时代好像一去不返了,很少有人将积木与儿童思维的发展联系起来,更没有人给儿童写一些建筑方面的科普类普及书。建筑类出版社缺乏服务意识,注重实际操作的不多。如果有关部门或媒体加强对建筑书的评论和介绍,对建筑上的热点难点进行讨论,组织讨论,可能会对出版社的选题和策划产生有利的带动和影响。天大社陈家修总编说,众多的出版社都看好建筑图书的市场潜力,竞相出版,统一的规范不够,免不了导致资源的浪费。这在竞争中不可避免,但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